低烧不退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常见全身表现之一。当类风湿处于活动状态时,体内的免疫炎症反应会明显加剧,这种持续的炎症不仅会损伤关节,还会影响全身的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,进而引发低烧,若忽视这一信号,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,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。
类风湿活动期出现低烧,主要与免疫炎症的全身性反应有关。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,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(如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等),这些因子作为 “信号兵”,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,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,导致体温轻度升高,形成低烧(体温多在 37.3-38℃之间)。这种低烧通常呈现持续性,可能伴随乏力、盗汗、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,且与关节症状的加重相伴随 —— 比如关节肿胀、疼痛的程度会比平时更明显,晨僵时间也会延长(超过 1 小时)。
需要注意的是,类风湿活动期的低烧与感染性低烧不同,它往往没有明显的呼吸道、消化道等感染症状(如咳嗽、咽痛、腹泻),且使用普通抗生素治疗无效。若患者在低烧的同时,关节症状也明显加重,更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,需及时就医评估炎症指标(如血沉、C 反应蛋白),这些指标在活动期会显著升高,能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。
低烧不退看似症状轻微,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体内炎症的活跃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带来多方面危害。长期的炎症活动会加速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,导致关节畸形的风险增加;同时,持续的免疫紊乱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,如心血管系统、肺部等,引发并发症。因此,一旦出现低烧不退且伴随关节症状加重,需尽快调整治疗方案,控制炎症进展。
针对类风湿活动期的低烧,核心应对措施是强化抗炎治疗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,调整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剂量或种类,必要时联合生物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物,快速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,减轻全身炎症反应。在低烧期间,患者需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(如增加蛋白质、维生素的补充),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,辅助控制炎症。
此外,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,记录低烧持续的时间和伴随症状,为医生评估病情提供参考。若低烧持续超过 1 周,或体温逐渐升高(超过 38℃),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可能的原因(如合并感染),避免漏诊或误诊。
总之,低烧不退是类风湿活动期的重要信号,它提示体内炎症处于活跃状态,需引起足够重视。通过及时就医、评估病情、调整治疗方案,控制炎症进展,才能缓解低烧症状,保护关节功能,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