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类风湿关节炎,很多人会先想到手指、手腕等小关节的受累,但实际上,类风湿也可能累及膝关节、髋关节等大关节,其中膝关节受累在类风湿患者中并不少见。据临床数据显示,约 50%-70% 的类风湿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膝关节受累,若未能及时干预,可能导致关节畸形、功能障碍,严重影响日常行走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当出现膝关节肿痛时,需高度警惕类风湿的影响,及时采取措施应对。
类风湿之所以会累及膝关节,与疾病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后会攻击关节滑膜,引发滑膜炎症。膝关节的滑膜组织丰富,一旦受到炎症侵袭,会出现滑膜充血、水肿、增生,进而导致关节内积液,表现为膝关节肿胀、疼痛。随着病情进展,炎症会逐渐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,破坏膝关节的正常结构,导致关节间隙变窄、骨质增生,甚至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,使膝关节的承重和活动功能严重受损。与小关节相比,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,其受累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,轻度受累可能导致上下楼梯、蹲起困难,严重时甚至无法独立行走。
膝关节受累的类风湿患者,通常会出现这些典型表现:一是肿胀,膝关节部位明显隆起,按压时可感觉到波动感(提示关节内有积液),肿胀严重时膝盖周围的皮肤会发亮、紧绷;二是疼痛,疼痛多为持续性,活动时加重,休息后可稍有缓解,但病情活动期即使休息也可能存在明显疼痛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痛,影响睡眠;三是活动受限,膝关节的屈伸范围缩小,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,上下楼梯、蹲下站起时尤为困难,行走时可能伴随关节摩擦音或卡顿感;四是晨僵,早晨起床后膝关节会有僵硬感,活动一段时间后才能缓解,且晨僵持续时间往往超过 30 分钟,这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当出现膝关节肿痛等症状时,及时干预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。首先,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,通过膝关节超声、X 线、磁共振成像(MRI)等影像学检查,明确关节内滑膜炎症、积液、软骨及骨质破坏的程度,同时结合类风湿因子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(抗 CCP 抗体)等实验室检查,综合判断是否为类风湿所致。一旦确诊膝关节受累,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,控制炎症进展。药物治疗方面,通常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,同时联合甲氨蝶呤、来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,从根本上抑制免疫反应,延缓关节损伤。对于关节积液明显的患者,可进行关节穿刺抽液,减轻关节内压力,缓解肿胀和疼痛,必要时可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,快速控制局部炎症,但需注意避免频繁注射,以防加重关节软骨损伤。
在药物治疗的同时,康复护理对保护膝关节也至关重要。在膝关节肿痛明显、炎症活动期,应适当减少膝关节负重活动,避免长时间站立、行走、上下楼梯或蹲起,必要时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行走,减轻膝关节的压力。但也不应完全制动,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膝关节屈伸训练,维持关节活动度,防止关节粘连。待炎症缓解后,可逐步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,如直腿抬高、靠墙静蹲等,增强股四头肌、腘绳肌的力量,这些肌肉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,肌肉力量增强后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,减轻关节负担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凉,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关节炎症和疼痛,可根据天气情况佩戴护膝,既保暖又能为膝关节提供一定的支撑。
需要注意的是,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受累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,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关节损伤和畸形,因此定期复查尤为重要。通过定期检查膝关节影像学变化和炎症指标,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避免病情进展。同时,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,关注膝关节的肿胀、疼痛程度和活动范围的变化,一旦发现症状加重,应及时就医,切勿拖延。
总之,类风湿关节炎并非只影响小关节,膝关节等大关节也可能受累,且危害不容小觑。当出现膝关节肿痛时,需警惕类风湿的可能,及时就医明确诊断,并通过规范治疗、科学康复和日常护理,保护膝关节功能,避免病情恶化,最大程度维持正常的生活能力。